【天使康复课堂】5%的学龄前抽动症儿童顽劣,缘自心病!

门诊时间:8:00-17:30

点击电话预约

温馨提示:由于篇幅原因,很多内容不能详尽,如果您或者您的家人需要疾病预约,可点击此处进行免费沟通

   老师正在上课,转身看到5岁的森森朝她做了个怪脸,她想这孩子真不安分,几分钟后,森森继续对着老师眨眼、扮怪相,愤怒的张老师只能把森森拉到教室一角“面壁思过”。

 
  没想到,下课时森森的怪动作更多了,还“传染”给其他同学,张老师气愤至极,却怎么也停止不了这群“调皮”孩子的行为。
 
  其实,先前有数据显示,在学龄前儿童中,至少5%的孩子有过做鬼脸、伸舌头、眨眼等抽动症状,而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无法识别这种心理因素导致的“顽皮”行为,批评、指责甚至打骂让孩子的抽动症状有增无减,不少孩子甚至因此出现“学习障碍”。
 
  抽动症是一种很高的心理障碍,它表现为做鬼脸、皱额、眨眼、吸鼻涕、咬嘴唇、伸舌头等眼部、面部的肌肉活动,在学龄前儿童中,至少有5%的儿童曾经历过抽动,其中男孩多于女孩,男女发病比例为3:1。
 
  抽动障碍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,如学习紧张、受到批评、家庭不和、父母离异、亲人亡、学习负担过重等,而抽动就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,在学习紧张、睡不好、受到批评以及兴奋时,孩子更容易发病。
 
  由于抽动是一种心理障碍,而绝大多数家长、老师都缺乏对这种常见儿童心理疾病的认识,总认为是孩子调皮、捣蛋,结果他们越批评,孩子越紧张、焦虑,不能自我控制的抽动症状越。
 
  由于老师、家长对抽动症孩子进行批评、体罚,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受到挫伤,临床上常见很多小患者与父母关系紧张,有些甚至对学校产生厌恶感,诱发“学习障碍”。
 
  在幼儿园里,一个抽动症孩子的眨眼、摇头晃脑等动作还可能成为其他孩子的嘲笑和模仿对象,一方面,这可能导致小患者今后害怕与人交往,同时,这也会造成一种“模仿性传染”,就像结巴一样,开始出现一群孩子一起眨眼或扮鬼脸。
 
  北京天使儿童医院提醒:目前较迫切的是在幼儿园老师、园医和家长中普及抽动症知识,减少对心因性“顽劣”孩子的歧视和责骂。
 
  同时,再高明的治疗也离不开早期识别,否则,贻误病情会对孩子未来的人格成长和自信心带来不利影响。
相关阅读

你是不是还关注?

多动症危害 多动症检查 多动症治疗方法 治好多动症需要多久 多动症与好动如何区分 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吗 多动症饮食禁忌